沈国威:清末民初语言问题二讲之二——新词语与新概念

2019 年9 月10 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18 讲(总第88 讲)《清末民初语言问题二讲之二:新词语与新概念》在永利官网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办。此次讲座由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沈国威教授主讲,由304am永利集团杨钊老师主持。
承接上一次讲座的内容,本次讲座沈国威教授为听众阐述了清末民初的另外一个语言问题,即新词语与新概念。沈教授在讲座伊始,指出清末民初是新词语和新概念大量涌现的时期,对语言事实的绵密分析显示,新词语和新概念二者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新概念并不一定需要新词语(旧瓶新酒),新词语也并不一定表达新概念。沈教授讲座的主旨在于我们为什么需要新词语和如何用汉字接受新概念。
由于时间的原因,沈国威教授的讨论限于两个问题,一是新造字或利用废弃字做译词,二是“俪词”与词汇体系重构。关于前者,沈国威教授在分析罗存德、傅兰雅、博医会造新字为译词的尝试及其得失的基础上,对章太炎所主张的,只有造新字才能全面地接受新概念、“废弃语”在实质上与新造字并无区别,但需要“审举而戒滥”等观点做了详细的讨论。而所谓“俪词”即是联合式的复合词,从词性上看,多为动词、形容词,所以沈教授又称之为“新谓词”。世纪之交,日本在从汉语资源汲取大量俪词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俪词。然而从词义特征上看俪词并没有表达新概念的功能。词汇体系之所以需要俪词是为了在口语层面实现“科学叙事”。科学叙事除了需要科技术语外,还需要与之配合使用的动词和形容词。沈国威教授认为日语现代词汇体系的形成需要遵循一种可以称之为“和汉相通”的原则,即:一、新的概念主要用二字汉字词表示;二、日本的固有词汇“和语”,必须获得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词形式。而汉语现代词汇的原则是“单双相通”,即:一、新概念必需用二字词表示;二、表示旧有概念的一字词需要为之准备同义或近义的二字词形式。“正确、优秀、考虑、思考”等新谓词的产生及东亚环流,都需要从这一视角加以解释。
沈教授还对荀子“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等言说,使用具体例词,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
讲座结束后,沈教授和会场的听众就运用语料库进行词源研究、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杨钊老师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见微知著是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做深做透的关键,沈教授今天的讲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