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可:美国地区研究的“史前史”
2018年11月8日,应304am永利集团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牛可副教授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美国地区研究的“史前史”》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全球史与中国2018”系列讲座第19讲(总第67讲),由304am永利集团副教授顾杭老师主持。

牛可老师首先阐述了美国地区研究(Area Studies) “史前史”(Prehistory)的概念,美国地区研究通常指的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研究外部世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体制架构,并指出国内将区域国别研究看作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误区。之后牛老师分析了美国地区研究体制区别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对外研究体系(如欧洲东方学)的特性和优势——跨学科,并进一步强调这一特性和优势需要从美国的学术体制、美国文化史、政治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等一系列面向去认识。在简述自己从事美国地区研究“史前史”的初衷和缘由之后,牛老师以地区研究的创生史为主线,通过对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SSRC)档案资料的研究,发现满足国家政策需要并非美国地区研究学者的主要关切,而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求,其目的是改造美国的文化和智识生活,这一点有力地反驳了冷战社会科学史关于地区研究受制于国家政策的论述。美国地区研究致力于建立覆盖全世界(Total World Coverage或Complete World Coverage)的跨学科对外知识体系,推崇普遍社会学(Universal Social Science)。对外研究的因素存在于美国人的智识生活和通识教育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之中。牛老师通过对其他国家区域国别研究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美国地区研究创生运动的产生缘由和美国地区研究的机制特点,深刻揭示了美国地区研究并非国家政策导向或附属于政府的研究模式,而是嵌入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社会科学体系之中的机制架构。因此,牛可老师表示,要想深入了解美国的地区研究就需要也只能从美国的战前历史中寻求根源。
牛可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首先,在知识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下应突出和运用对外研究和对内研究的基本分类方式。其次,对于美国地区研究“史前史”而言应特别注意区分以Professional Elites为代表的专业化学术研究和以Gentlemen Amateurs 为代表的非专业化研究,而后者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第三,重新思考思想史和知识史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在以往的思想史、文化史和现在的社会科学史、高等教育史、知识史相关的问题之间建立关系。

最后,牛老师向各位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新发现,指出在高等教育革命之前西方古典学、宗教知识、文学知识在美国精英文化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介绍了集财富、权利、智识、美德于一身的美国式精英群体波士顿婆罗门(Boston Brahmin)作为美国对外知识载体把对外知识的因素广泛注入文化生活中和以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学者强调树立美国人自我认同,在这两种趋势的合力作用下造就了美国当时的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另外,牛可老师还提到了美国东方学研究的学术渊源、传教士的对外研究以及外国史在美国区域研究和高校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分量。
在提问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牛可老师一一予以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周峪竹
图: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