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腊碧士:港口城市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文字出现前欧亚大陆间的海洋贸易与交流

 

 

       2019 年9 月26 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21 讲(总第91 讲)《港口城市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文字出现前欧亚大陆间的海洋贸易与交流》在永利官网图书馆三层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董事长、永利官网名誉教授腊碧士(Alfons Labisch)先生主讲,由304am永利集团经理李雪涛教授主持。
        腊碧士教授先是对欧亚大陆贸易的一般假设与一般研究问题做了回顾,顺理成章地引出“欧亚之间海上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的”这一话题。接着,腊碧士教授分别从8 个小点展开论述。第一,讲述了海上贸易的必备交通工具——航船。他以公元前1400 年的沉船乌鲁伯伦(Ship of Uluburun)为例,总结到早期可航行船只的时间以及可支持航行的四个条件,分别是可航行海域、人力、物力以及文化传统。第二,讲述了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特点,即它的包容性。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有良好的港口;接着因港口服务于水上货物转运与装卸,人员流动,船只修理与供应,贸易信息与新闻传递和货币兑换商等,港口城市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最后提到了港口城市与其腹地的密切关系,即“没有可供货物供需转换腹地的港口城市将会完全无法生存”,并以香港和威尼斯为例。第三,腊碧士教授用两个词对港口城市的意义作了总结——“天堂之门”与“地狱之口”。“天堂之门”指的是在港口城市的宗教交流,比如福建泉州和晋江地区发现的基督教和摩尼教文化遗迹。而“地狱之口”则是讲港口城市也是瘟疫、黄热病、霍乱等的“接力棒”,教授就此讲述了1720 年欧洲大瘟疫的爆发起源——法国马赛与巴黎之间的河流贸易,以及19 世纪中叶中亚与中国南部瘟疫经香港大肆传播这两个历史事件。第四,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性。腊碧士指出,早期欧亚之间的海上贸易是“接力棒”式的;多是小团队自发组织的,其航线变化取决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同陆路一样有着不可避免的瓶颈地区,比如马六甲海峡;研究资料不但不好保存还十分分散等,因此这些决定了海上丝路研究的复杂性。但是腊碧士教授还是分别把东西方的海洋贸易根据时间与特点做了主题梳理。第五,腊碧士教授讲到了水下考古的方法与局限。由于海洋贸易的特点,不像陆上贸易,沙漠地带能保留一些有机货物或干尸,这就限制了海路研究的资料。于是就此提出水下考古应该采取跨学科的方式,比如运用生物医学中的分子检验、X 射线、放射性碳测定和物理学中的红外线、超声波测音等。第六,腊碧士教授列举了许多早期海上贸易沉船残骸的案例。比如3 世纪到5 世纪的东南亚沉船Pontian、 13 世纪70 年代的泉州沉船、1460 年前后的皇家南海沉船。其中详细分析了9 世纪早期的唐代勿里洞沉船,讲解如何从遗物分析收集相关史实。第七,梳理了近期“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一些新研究并标注强调列举文章的要点。这些新研究主要有围绕“合浦汉墓”的4 篇,粮食作物麦子的1 篇,人种基因的1篇以及有关动物交换的1 篇。第八,腊碧士教授得出了2 个研究结论。首先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时间。根据陆地上发现的货物遗迹,早期贸易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5 世纪,地域包括非洲、阿拉伯、印度、东南亚以及中国。贸易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商品,动物、知识、宗教以及传染性疾病都是交流的重要方面。其次,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腊碧士教授认为必须严格评价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方法、成果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互动的意义和影响范围。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腊碧士教授的讲座内容积极提问,腊碧士教授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德方经理培高德副教授主辅配合,全面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获得同学们的一致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304am永利集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304am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