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柯彼得:9000 年的“酿酒之路”——欧亚与华夏的酒文化

 

 

 

      2019 年9 月24 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 系列讲座第20 讲(总第90 讲)《9000 年的“酿酒之路”——欧亚与华夏的酒文化》在永利官网图书馆三层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座由德国美因兹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柯彼得(Peter Kupfer)教授主讲,由304am永利集团杨钊老师主持。
       首先,柯彼得教授以“在丝绸之路之前,有一条酿酒之路”来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随后他引用了中外学者关于酒文化的研究,例如肖向东(江南大学)的“中国文化自其生发之始,就浸泡在酒里,中国文化是浸淫在酒缸里发酵出来的”;John Ciardi( American poet, 1916-1986)“Fermentation and  civilization are inseparable”(发酵和文明是不可分割的)等等。
       在丰富的研究例证的导入之后,柯彼得教授以地图的方式鲜明地展示了世界及欧亚史前酒文化的传播概况,并以诸多图片史料来介绍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具体而言,格鲁吉亚(Georgia)、亚美尼亚(Armenia)等高加索山区8000 多年前就可以找到葡萄酒的起源;伊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 年的葡萄酒遗迹;葡萄酒于6000 年以前就遍及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等地区,葡萄酒文化成为欧亚最早的酿酒文化;希腊的Dikili Tash (公元前4300 年)发现了欧洲最早的葡萄酿酒厂遗址;苏美尔和埃及遗址出土了最古老的大麦啤酒酿造工场等等。
       随后柯彼得教授重点介绍了欧亚东部的酿酒起源。第一个是在中国河南省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可以发现葡萄酒的踪迹,这是距今9000 年前的酿酒证据。柯彼得教授介绍道,贾湖酒是人类最早的酒,含有野生葡萄、山楂、稻米、蜂蜜等成分。此外,良渚文化期间(公元前3300—2300 年)发现了大量的酒器以及葡萄籽。第二个是在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1900 年)中发现的混合型酒遗存,其成分有稻米、大麦、蜂蜜、野生葡萄、树脂、草药等,这与同时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酿造的“葡萄啤酒”很相似。第三个是在米家崖遗址(西安)发现的酿酒遗迹,它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公元前3400—2900 年)。据此,柯彼得教授介绍了一些关于欧亚酒文化的一些新推论和假设:旧石器时代酿酒假设(Palaeolithic Hypothesis)、人类进化质的飞跃假设(Quantum Leap Hypothesis)、灵感假设(Inspiration Hypothesis)、“葡萄酒在先粮食酒在后”假设(Wine-Before-Beer-Hypothesis)等等。
       接着,柯彼得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他对酒文化的理解:1. 酒的辩证性质,即酒德与酒祸;2. 酒隐含了阴阳、水火、柔刚、冷热这些丰富的辩证思想;3. 酒量决定大国的政策、胜败与兴亡。此外柯彼得教授介绍了全球酒文化的普遍特征,比如古代时,一般新酿酒的保存期十分有限,容易变质,必须当场饮用;保存期较长的只有葡萄酒,适合运输与贸易;大规模的酒生产与消费推动了一个社会的农业化和集体劳动,也促使了象征民族与国家团结的巨大建筑项目的建设,如埃及和南美的金字塔、东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英国巨石阵、中国陶寺等。
       最后,柯彼得教授以图片和解说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欧亚的黑陶高柄杯、欧亚史前的角状饮酒容器、古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黄金、白银和玻璃来通(公元前6-4 世纪)等诸多不同欧亚各地的酒杯,这些丰富的图片文字史料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针对柯彼得教授的讲座内容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柯彼得教授旁征博引,多层次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304am永利集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304am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