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时期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1
戴秋娟


日本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江户时代早期,进入平成时期以后,环境与能源问题成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日本企业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环节,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环境对策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企业市民在治理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以企业的环境对策为中心来研究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第一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的英文表达为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Sheldon)1923 年在美国进行企业管理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当时的美国经济秩序极度混乱,大型企业权利的无限膨胀,对特权的追逐使商业企业与政府机构掺杂在一起,引发了社会范围的整体腐败和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包括贫富分化、劳资冲突等。欧利文·谢尔顿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商品,应该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而且包含有道德因素在内。2 此后,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卡罗尔(Archie.Carroll)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框架,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种进步,他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归纳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社会贡献责任,认为这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其中经济责任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金字塔的基础也占最大比例,法律、伦理和社会贡献责任依次向上递减。3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有很多,在此不逐一列举。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一个动态指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变化。


二、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历程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基本形成了制度化的社会责任履行体系。4 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商家已经开始提倡一些公认的经营准则,这些准则多以“ 家训”的形式代代相传。“近江商人”提出了“三方满意”的理念, 强调做买卖不仅是买卖双方获益, 同时要兼顾社会的利益。“伊势商人”的代表三井家的创始人三井高利在三井家的“商法”中留有“贪婪起纷争”、“意见不统一时要协商处理”、“与客户建立和谐关系生意方能长久”的家训;“大阪商人”则信奉商业盈利要感谢神、感谢社会、不能一味追求自我盈利,要返还社会方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些理念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多相通之处。除此之外,江户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 ( 1685—1744) 在其独特的石门心学中阐述了商人之道,认为商人获取利润是正当合理的,但是不能以获取金钱利益作为唯一追求,还要俭约、合天命、守御法,不能赚取不义之财。江户末期的思想家二宫尊德 (1787—1856) 的“ 报德思想”在承认以获利为基础的经济合理性的同时,向商人提出了道德约束的要求。明治时期有着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在《 论语与算盘》一书中倡导“伦理与利益共存、道德与经济统一”的理念。他将论语的思想运用到经商实践,主张谋利和重视仁义道德只有并行不悖,才能使国家健全发展,认为义利合一才能推动产业发展。上述日本商人的家训以及思想家、实业家的经营思想理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仁”、“义”、“信”、“忠”、“和”、“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对日本近代商人的行为形成了一种道德的约束,成为日本企业奠定社会责任意识的伦理基础,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进入 20 世纪以后,日本知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丰田佐吉等人提出的“ 企业是社会公器”、“产业报国”、“自来水哲学”、“感谢报恩”等创业理念,进一步深化了现代日本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为企业逐步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早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更多的表现为诚实、守信等基本道义。
     如前所述,社会责任是一个动态指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变化。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日本学者川村雅彦把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


出处:川村雅彦(2004)『日本企業の社会的責任の系譜(1)』5


通过图表1 我们可以梳理出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发展脉络。二战后,日本在“ 经济优先”方针的指导下,全力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果,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因工业生产中有害物质的过度排放而引起的公害事件也频频发生,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 四大公害”诉讼事件,大大震动了日本社会。也正是这个时期,日本社会开始意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逐步开展的活跃的市民活动监督企业对解决公害遗留问题进行个别应对;进入70 年代以后,企业专门设立公害部门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应对;80 年代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企业开始作为企业公民推动慈善和资助活动;在进入90 年代也就是平成时期以后,泡沫经济破裂,企业开始重新思考经营伦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日本企业开始频繁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以此为契机,企业开始面对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发、粮食不足等地球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政府、社会均要求企业更多地参与环保活动。经团联宪章要求企业建立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各大企业纷纷设立地球环境部;进入21世纪以来,泡沫经济的破灭使许多企业生存困难,  经营者变得更为浮躁, 道德水准下滑, 逐利性增强,2000 年的雪印乳业食品集体中毒事件,2002 年日本火腿子公司牛肉制假事件;2005 年日航飞机事故等一系列企业丑闻给日本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相关企业声誉扫地, 重挫企业股价, 直接造成企业高管下台,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经营者开始意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带来经济损失,这种逻辑也成为企业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动力。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济同友会、日本标准化协会、日本 CSR普及协会等组织纷纷成立委员会,专门指导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业界组织的大力推动下,日本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进入了规范操作的阶段。6 企业设立CSR 部组织通过 ISO14001、SA8000 等认证,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务实活动,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03 年由此日本企业的“CSR经营元年”。
      从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日本社会普遍开始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始于公害问题,如何应对、预防公害问题一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进入平成时期以后,在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类已经深刻意识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威胁到自身生存,社会期望企业在环境领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开展环保活动逐渐从被动走向主动,环境对策、环境经营也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研究日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对我国解决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下边在对日本的环境问题的变迁进行梳理之后,分析日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并采用事例研究的方法介绍其中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兼谈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环境问题的变迁


一、环境问题的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走上了一条发展重工业的高速经济增长道路,从1955 年-73 年经历了长达18 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其负面效果也迅速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后期,由于尚未制定环境相关法规,企业排放废水废气情况严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工业集中地区的居民健康甚至因此受到威胁。图表2 列举的四大公害病的规模、严重程度以及受害者的数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围绕公害进行的诉讼以及国会讨论为日本制定第一部公害对策基本法案(1967 年)打下了基础,1970 年的国会因此也被称为“公害国会”,在那次国会上通过了治理公害相关的14 个法案。1971 年正式设立环境厅,负责监管公害、推进开展环保活动。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防患于未然,环境问题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环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二、环境行政的历史、体制
      1971 年环境厅成立以后,对污水排放、汽车尾气排放、不特定污染源引发的环境问题等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80 年代以后针对臭氧层保护、酸雨、地球温暖化等全球环境问题,在国际合作的体制下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2001 年,作为行政改革的一环,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在人员、预算等方面增强了实力,反映了日本政府这一时期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决心。
      环境省一年的预算大概在2620 亿日元,主要负责调整综合环境政策,地球环境、大气、水等环境管理,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促进废弃物的回收、有效处理,化学物质及伤害救济等。政府整体的环境对策的制定由环境省独立完成,而地球温暖化对策等则需要环境省联合其它政府机构共同完成。企业的环境经营主要是由环境省和经济产业省共同领导的。环境省为了推动企业开展环境经营活动,负责引进ISO14000 等环境经营方针,制定各项环境会计、环境成果评价指标等指针,负责普及环保领域的一些技术。而经济产业省主要立足于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及能源政策,通过市场行为如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指导企业编写环境报告书等。
      随着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的多样化,环境行政需要各政府机构及民间团体的协作配合。例如地球环境问题特别是应对地球温暖化问题需要举国体制。在日本,作为首相直接领导的机构有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本部,在这个组织中又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综合科学技术会议、IT 战略本部等分支机构。另外作为环境大臣的咨询机构,还有中央环境审议会,其主要成员由可以代表日本的有识
之士、团体等组成,会议成员定期交换意见,对政
策制定提出建议等。


三、环境政策的基本框架
      日本环境政策的基础是1993 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以及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制定的环境基本计划。环境基本法旨在制定保护地球环境的基本政策,环境基本计划则以可持续发展社会为导向,重视循环、共生、参与及国际合作等要素。另外针对废弃物处理问题于2000 年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


四、产业界的环境对策
      日本经团联、商工会议所、经济同友会是日本国内最具影响的三大产业团体。产业团体在推动企业开展环境经营活动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
      日本经团联由日本有代表性的1500 家企业组成的。7 日本各大企业、商社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几乎都参加了经团联,并担任团体各种领导职务。经团联制定了企业行动宪章和地球环境宪章,要求会员企业必须遵守,另外还发表环境自主行动宣言和计划,制定各业界团体温室效应气体的削减目标。其环境自主行动计划对推动日本实现削减温室效应气体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日本经团联还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战略,指出正因为日本是资源小国所以才必须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日本应该将这些先进技术推广到世界。
      日本商工会议所的主要会员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30 个商工会议所组织,是可以代表160 万中小企业经营者意见的团体。其具有地区性、综合性、公共性和国际性四大特点。日本商工会议所制定了环境行动计划,号召会员企业确立“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组织会员企业面对地球温暖化课题积极应对,对会员企业开展的各项环保活动进行支援。9 各级日本商工会议所组织会就环境问题、中小企业对策、国民生活等问题对政府、政党提出建议。
      经济同友会是日本企业家自愿参加的组织,截止到2016 年3 月共有1400 名成员,该组织发表了许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决议、宣言和报告,在推动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 日本许多著名学者如中谷哲郎、森本三男、川村雅彦等都经济同友会1956 年发表的《经营者社会责任的自觉和实践》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起点。12经济同友会于2000 年发表了21 世纪宣言,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要追求社会价值、人类价值,并应该为此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企业经营者应该进行CSR 自我评价。13 经济同友会内同时设有环境资源委员会,对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关环境的政策,从产业人的角度提出建议。
      上述庞大的业界团体既是企业开展环境经营活动的后盾,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监督者。企业之间在开展环保活动时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关系,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破坏环境的问题其所属的行业组织会做出迅速反应,敦促企业进行整改。


第三节 日本企业的环境对策


一、环境问题的变迁与企业的应对通过图表3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和变化,日本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应对也是不断深入的。


                                                                   


      1960—1970 年代前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日益显著化、四大公害发展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时期。公害问题为日本经济社会敲响了警钟。1972 年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即使不是故意或者无过失,企业也要承担伤害赔偿责任,此后大气、水质、土壤、噪音等相关的环境标准先后制定。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法规对企业行为加以约束,这一时期企业的环境对策更多的是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动的应对。
      1980—90 年代前半期,地球环境问题(温暖化、臭氧层破坏等)日趋显著,废弃物回收,化学物质问题等公害问题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两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加大对环保设备的投资,积极开发节能型技术,这一成功转型恢复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减少资源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物质的排放这一理念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很多企业开始调整被动遵守环保法律的环境对策,主动开展环保活动。1991 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产业界的保护环境行动宣言。14 提出各个公司都要制定削减环境负荷的目标,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以此宪章为模板,很多企业将环保方针列为企业经营理念之一。
      进入90 年代后半期,1997 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变动框架条约第三次协约国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采纳了规定各国温室效应气体削减目标的“京都议定书”。日本需要在2008—2012 年期间比1990 年减排温室效应气体6%。在享受富饶的地球资源的同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组织和企业自主、积极地开展环保活动,“环境管理制度”作为行之有效的工具开始受到关注。企业、地方自治体开始追踪事业活动、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环境方针和计划,通过PDCA15 进行环境管理。日本适应性认证协会16 推动的ISO14001 规格被很多企业所采纳。部分企业把公司对环境问题的应对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手段之一,环境对策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产业界,“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对地球有益的产品”不断涌现,环境管理的国际规格ISO14001、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等纷纷被各公司引进,在产业界掀起了一股“环境保护热潮”。政府在市场上推出绿色环境标志制度,鼓励消费者购买有绿色环境保护标志的环保产品,如果一个企业对环保无动于衷,市场就会淘汰其产品。环保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反映了市场的需求。
      自2000 年以后,企业的环境对策种类不断增加,很多企业开始导入环境会计,发布环境报告书,并设立环境管理专门机构。环境会计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2003 年 3 月日本内阁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目标是到 2010 年 50% 的上市公司和 30% 的 500 人以上的非上市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环境省为此制定了《环境会计指引 2002 年版》。2004 年,日本有 355家上市公司、 573 家非上市企业导入了环境会计,其中有 332 家上市公司、 474 家非上市企业公开发表了环境会计报告。 2005 年 2 月又制定了《环境会计指引 2005 年版》。17
      在地球温暖化等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时代,需要更加严格的环境法制以及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投入。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各个领域中,环境问题可能会对企业经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展环保活动将成为企业的一种义务,为了更好的与同行其它企业进行差别化竞争,环境对策成为重要的路。将环保对策独立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外将不利于企业完成首要经营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环境对策与经营活动进行统和以实现双赢。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环境管理的国际规格ISO14001 是1996 年公布的,在90 年代,日本企业环境对策的重中之重就是构建环境管理体系,取得ISO14001 认证。根据图表4 显示,取得ISO14001 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加,在2009 年前后达到40000 件。在日本负责审核ISO140001 的机构是日本适应性认证协会((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该协会下属37 个分支结构也可以进行认证。多数企业认为取得ISO14001 有利于全体员工提高环境意识、促进企业减少环境负荷、削减成本。
      除了取得ISO14001 认证外,大多数取得认证的企业会发行环境报告书。环境报告书主要记载企业的环境行动、环境方针与理念,现在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的一部分刊行。

                                                    

三、环境对策
     为全面了解日本企业的环境对策,我们主要参考日本生命基础研究所的调查报告。19 关于企业的环境对策,选择办公室节能环保对策的企业为54.2%,取得ISO14001 认证的为38.8%,削减、回收产业废弃物的企业为36.3%。从产业类别来看,制造业中回答取得ISO140001 认证的企业达到57.7%,其中“在制造工艺中引进节省能源的举措”最多,而非制造业中在“办公室推行节能环保”的达到63.5%。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取得ISO14001 认证、在制造工艺中推行环保节能,进行有利于环境的产品设计等回答越多(图表5)。


                                              

此外,约37% 的企业曾经应合作企业要求共同推动环保活动,大约半数企业表示要通过环保对策来甄别合作企业,大约半数以上企业表示有意识的采购环保商品,半数以上企业表示已经开始推进环保相关的业务,其中主要产品是节能环保型产品和设备。
      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的环保对策是全方位的,除了企业自身积极开展环保活动,同处于一个产业链条上的其它企业也被纳入环保活动体系是一大特色。企业谋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在生产、设计、材料、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减少环境负荷的努力。
      为了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日本企业的环境对策,下面一节将选取笔者进行访谈的企业事例予以介绍。


第四节 事例研究


      笔者在2015 年1 月-2 月期间走访、参观了十家日本公司, 其中七家是制造业,利库路德公司是出版、人才等的综合性服务业,三井不动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浓飞仓库运输是物流运输企业。笔者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环境对策等进行了深度访谈。下面将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环境、环境对策执行部门、环境报告书公开情况、环境方针、事业活动与环境对策等方面对事例进行分析整理(图表6)。


                                                


一、社会责任理念与环境
      经营理念是企业的一面旗帜,是企业特质的核心。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部分。访谈企业结合自身的使命,确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这些理念往往与企业的经营方向息息相关,既切实可行又容易被利益相关者接受。十家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各有特色,均是各家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行动指针,反映了企业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共存的理念。十家公司的社会责任内容均涵盖环保领域的对策。作为茶饮料和调味料生产企业的伊藤园饮料公司和味之素公司重视食品安全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资源的保护。富士施乐公司将地球环境保护列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内容。三井不动产、三菱重工、三菱自动车、积水化学等公司均强调环境保护与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浓飞仓库运输强调绿色经营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


二、环境对策执行部门
      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的重要一环是建立相关组织体系,如专门的领导机构或工作推进部门,设置各部门社会责任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配备专门人员处理相关事宜;而且为了让践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必须营造全员参与的企业氛围,强化全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这也需要一个组织机构来承担责任并进行具体运作和推进管理。笔者走访的十家企业均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社会责任推进与环境对策,具体形式略有不同。其中伊藤园、三菱自动车、积水化学和浓飞仓库运输设有环境管理推进委员会,具体负责环境对策的执行,成员一般由公司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而三菱重工、味之素、富士施乐、三井不动产则由公司的社会贡献部和各事业部门协同推进环境对策;仅有利库路德是由社会贡献部负责执行环境对策。企业只有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方能实现社会责任的管理目标。


三、环境报告书公开情况
      在日本,政府并未强制企业公开在环境问题上的具体措施,但是笔者走访的公司均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行为进行公开,除了在公司主页上刊登以外,大部分企业还会发行报告书,报告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社会责任也就是CSR 的内容和企业环境对策,由此可见环境对策已经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绝大多数企业将报告书命名为社会环境报告书,只有积水化学是社会责任报告书。各个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最高经营责任者的经营理念、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企业的节能技术、有关环境的财务信息等。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企业的根本经营目的,要求经营者树立共同理念和共生理念。通过研读十家企业的环境报告书,笔者发现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并且富有创造性和革新性,他们在重视市场战略和社会战略的同时,希望谋求两个战略的统一。


四、环境方针
      随着消费者和投资者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意识, 环境对策的措施对企业的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环境问题的解决放在了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从调查企业的环境方针来看,各家公司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守法、被动地去保护环境,而是制定了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着眼于地球环境的保护,积极减少温室效应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开发节能环保技术、促进技术的实用化。
      例如伊藤园公司,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下制定了环境行动方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集团公司充分认识企业活动对地球环境、社会的影响并致力于将这些影响减少到最小范围;致力于环境污染的预防并强化环境管理体系;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企业的利益关系者加强沟通共同保护环境;推动环保产品的开发制造;推动节能型采购体系的确立等。浓飞仓库运输公司在绿色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绿色经营认证,针对物流运输行业的特点制定了三大环境方针,一是在运输部门开展绿色驾驶普及活动,二是在仓库部门通过合理配置、码放货物降低环境负荷、节约能源、减排垃圾,防止地球温暖化;三是在事务管理部门通过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通过伊藤园和浓飞仓库运输的环境方针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对策不是独立于企业经营活动之外的,它涉及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的经营事业活动当中。


五、事业活动与环境对策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日本企业,环保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到事业活动中。笔者访谈的几家公司的社会责任部门负责人均表示,企业开展环保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事业活动的一部分,不是临时应景的,环保活动不能独立于企业事业活动以外,希望通过开展环保活动和事业活动实现双赢。积水化学公司下设有专门从事社会基础建设的分公司,该公司的特点是充分使用环保技术进行设备改造,公司通过推动环保活动开辟了新的事业领域。房地产开发企业三井不动产公司,更是将环保型绿色住宅的开发作为公司新的战略增长点,该公司开发的节能、蓄能、产能型住宅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复印机专业生产商富士施乐公司积极推动复印机的可回收再利用,建立地区产品回收中心,避免了复印机这类大型不可回收产品因为回收不当成为环境的负担。三菱自动车的节能技术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节能环保型电动自动车已经成为该公司的拳头产品。笔者访谈的日本企业积极进行节能技术革新、加大节能技术攻关,企业如此力度的投入也使日本的各类节能产品不断翻新, 层出不穷。可以说环保活动助力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谋求可持续发展。
      笔者访谈的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均有清晰而明确的环境方针,经营活动在环境方针指引下进行,企业没有将保护环境视为负担,而是将保护环境作为新的事业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环保和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结合,企业将环保措施作为自身的品牌来推进, 通过提供绿色商品、服务的行为来对消费者进一步渗透环境意识, 从而形成了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化。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是环境与能源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环保商品的开发在成熟市场有可能创造更多的需求,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就业。日本内阁府在“新成长战略”中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创造超过50 万亿日元的与环境相关的新市场和 140 万人的环境领域新就业的目标。20 当前日本企业正在探索寻找减少使用资源、减轻环境负担、开发新能源的新型发展道路。企业希望在发展经济、节约资源与降低环境负荷上达到新的平衡。
      日本进入平成时期以后,泡沫经济崩溃,支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日本型经营方式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中产阶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倾向,长期经营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日本企业开始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类深刻意识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威胁到自身生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课题之一。短期利益最大化型的经营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要求, 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经营势在必行。随着环境经营的不断深化,将环境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平成时期企业环境对策的重要特点。企业通过履行环境责任,与消费者、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构建起“ 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关系,一方面消费者享受了健康、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做出的社会贡献赢得了来自消费者、合作伙伴、股东、员工、社区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借鉴日本经验,积极推进环境对策。未来中日两国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值得期待。

————————————————————

1 文章来源:《平成日本社会问题解析》2019 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参见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5 年第9 期。
3 現代企業研究会編集『 現代企業のダイナミズム』、税務経理協会、2002 年、35 頁 ~36頁。
4 参见樱井克彦「企業社会責任論と経営学研究」、『経済科学』2002 年 49( 4)、1 頁 ~7頁;中谷哲郎他『 経営理念と社会責任』、ミネルヴァ書房、1979 年、173 頁; 森本三男『 企業社会責任の経営学研究』、白桃書房、1994 年、79 頁;川村雅彦『 研究レポート日本企業の社会的責任の系譜(1)』、ニッセイ基礎研究所、2004 年。
5 川村雅彦『 研究レポート日本企業の社会的責任の系譜(1)』 ニッセイ基礎研究所、2004 年、4 頁。
6 雷鸣:《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征及其启示》,《日本学刊》2010 年第6 期。
7 日本经团联简介、http://www.keidanren.or.jp/[2017-11-20]。
8 日本商工会议所简介、http://www.jcci.or.jp/[2017-11-20]。
9 「環境行動計画」http://www.jcci.or.jp/nissyo/iken/080619eco.pdf#search='%E6%97%A5%E6%9C%AC
%E5%95%86%E5%B7%A5%E4%BC%9A%E8%AD%B0%E6%89%80+%E7%92%B0%E5%A2%83'[2017-12-10]。
10 经济同友会简介、http://www.doyukai.or.jp/[2017-11-20]。
11 朱海坤:《经济同友会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理念的转变》,《日本研究》2012 年第 4 期 。
12 中谷哲郎他『 経営理念と社会責任』、ミネルヴァ書房、1979 年、173 頁;森本三男『企業社会責任の経営学研究』、白桃書房、1994 年、79 頁;川村雅彦「 研究レポート日本企業の社会的責任の系譜」、ニッセイ基礎研究所,2004 年。
13 「 21 世纪宣言」、http://www.doyukai.or.jp/policyproposals/articles/2000/001225a.html[2017-11-20]。
14 「経団連環境アピール- 21世紀の環境保全に向けた経済界の自主行動宣言」、htps://www.keidanren.or.jp/
japanese/policy/pol094.html[2017-12-10]
15 PDCA 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又被成为质量环,PDCA, 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
(Action) 的首字母组合.
16 日本适合性认证协会简介、http://www.jab.or.jp/iso/iso_14001/[2017-11-20]。
17 厚生労働省『平成27 年版 環境白書 循環型社会 』日経印刷,2015 年。
18 「環境にやさしい企業行動調査」、http://www.env.go.jp/policy/j-hiroba/kigyo/[2017-10-15]。
19 「環境問題とCSR に取り組む日本企業」、http://www.nli-research.co.jp/report/report/2009/04/repo09043.pdf
#search='%E7%92%B0%E5%A2%83+CSR++%E6%97%A5%E6%9C%AC%E4%BC%81%E6%A5%AD[2017-11-30]。
20 「新成長戦略 -「元気な日本」復活のシナリオ-」、http://www5.cao.go.jp/keizai2/keizai-syakai/pdf/seityou-senryaku.pdf[2018-1-10]。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304am永利集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304am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